您的位置:

首页 > 学院新闻

 

处暑|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

发布时间: 2025-08-23

处暑|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

立达艺术学院 

 
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时至处暑,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“三暑”之“末暑”,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。处暑虽仍热,但气温已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。

 

 

 

节气简介

中文名:处暑

英文名:Limit of Heat

含义:三伏天接近尾声。

公历时间:每年公历822日至24日之间。

黄历位置:太阳到达黄经150°

气候特点:北方“秋高气爽”,南方“秋老虎”,降水减少。

物候现象:一候鹰乃祭鸟,二候天地始肃,三候禾乃登。

农事活动: 秋收作物管理,蔬菜种植与采收,果树管理。

传统习俗:吃鸭子,放河灯,开渔节等等。

起居养生:防凉避风,滋盈润燥,收敛心神。

 

 

历史渊源

处暑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,《周礼》中已有节气划分的雏形。汉代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正式确立二十四节气,处暑作为秋季第二个节气,被赋予“暑气至此而止”的含义。明清时期,处暑养生文化盛行,强调“滋阴润燥”,饮食上“吃鸭补虚”的习俗延续至今,体现了天人相应的传统智慧。

 

 

气候特点

北方:昼夜温差增大,早晚凉爽,中午仍较热,民间称“处暑天不暑,炎热在中午”。

南方:可能遭遇“秋老虎”,短暂高温反复,湿度降低,闷热感减轻。

降水减少,干燥渐显,华北、西北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,雨水减少,空气变干燥。华南仍需防旱,而沿海地区台风活跃,需警惕强风雨。  

 

 

传统习俗

01 吃鸭子

七月半鸭,八月半芋”,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。处暑这天,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,而江苏地区,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,正所谓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。

 

02 放河灯

河灯,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。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,俗称“作七月半”或“中元节”,在水中放河灯,任其漂流,悼念逝者,祈保平安。

 

03 开渔节

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,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,欢送渔民出海,期盼渔业丰收。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,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,鱼虾贝类发育成熟。因此,从这一时间开始,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。 

 

 

 

 

物候现象

 

一候鹰乃祭鸟

老鹰感知秋气,开始大量捕猎鸟类,并将猎物陈列如祭,古人视其为“义禽”,象征秋季肃杀之气初现。 

 

 

二候天地始肃

万物凋零,气转萧瑟。暑热退散后,自然界逐渐呈现肃杀之象:草木叶片变黄凋落,蝉鸣减弱;凉风起,空气干燥,雷雨减少。

 

 

三候禾乃登

五谷成熟,农事繁忙。“登”即成熟,处暑后期进入秋收高峰:北方黍、稷、稻等谷物陆续收割;南方晚稻抽穗,棉花吐絮,田间一片繁忙。  

 

农事活动

 

01 秋收作物管理

北方:玉米、大豆,进入灌浆后期,需防旱保墒,适时追肥。谷子、高粱,成熟收割,避免阴雨导致霉变。棉花,吐絮期,及时采摘,防止雨淋降低品质。  

南方:水稻,单季稻进入灌浆期,双季晚稻进入分蘖盛期,需加强水肥管理。花生、芝麻,陆续收获,晾晒防霉。  

 

02 蔬菜种植与采收

抢种秋菜如白菜、萝卜、菠菜等耐寒蔬菜;瓜果采收如冬瓜、南瓜、茄子等夏菜进入尾声,及时采摘。  

 

03 果树管理

苹果、梨,果实膨大期,注意疏果、套袋防虫。葡萄,成熟采摘。 柑橘,壮果期,增施钾肥促甜度。  

 

起居养生

 

防凉避风,护关节

昼夜温差大,尤其清晨和夜间需注意保暖,避免空调直吹或赤膊露宿,防止寒气入侵引发关节痛、腹泻。可薄被盖腹,护住肚脐(神阙穴)和后背(肺俞穴),预防感冒。 

 

 

滋阴润燥,少辛增酸

宜食:润燥食物如梨、银耳、百合、莲藕、荸荠、蜂蜜;健脾养胃如山药、南瓜、小米、茯苓。  

忌口:辛辣燥热如生姜、辣椒、烧烤;生冷瓜果如西瓜、冷饮。

 

 

收敛心神,防“秋悲”

 秋季易情绪低落,可多晒太阳、登高望远,保持心态平和。 听舒缓音乐,练习冥想或深呼吸,避免过度思虑伤脾。  

 

古诗鉴赏

 

《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》

·王之道

大旱弥千里,群心迫望霓。

檐声闻夜溜,山气见朝隮。

处暑余三日,高原满一犁。

我来何所喜,焦槁免无泥。

 

 

 

END

 

出品  艺术设计学院团总支宣传部

制作 李阳阳

海报 李阳阳

编辑 李阳阳  虞栩瑞

责编 王亿帆  蔡逸祺

责审 葛玲怡

终审 程荟荟

 

地址:上海市松江区车亭公路1788号

电话:021-57805678 学校全称:上海立达学院有限公司

传真:021-57802566 招生代码:12587

京ICP备20031688号

Copyright 2013 上海立达学院 / SHANGHAI LIDA UNIVERSITY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/09/16 21:40: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