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 言
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。上海立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“疆盼”新生团队以“文化赋能”乡村发展作为课题,响应号召,跋涉2500公里,从上海奔赴云南红河展开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团队以“文化赋能+公益传播”为路径,聚焦哈尼族、彝族、苗族、傣族、瑶族5个少数民族,走访9个乡村,行程超1300公里,跨3000米海拔,探寻红河少数民族文化瑰宝,用青春力量书写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。
 
已关注
关注
重播 分享 赞
关闭
观看更多
更多
退出全屏
切换到竖屏全屏退出全屏
立达艺术学院已关注
分享视频
0/0
00:00/01:30
切换到横屏模式
继续播放
进度条,百分之0
00:00
/
01:30
01:30
全屏
倍速播放中
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
继续观看
2025年艺术设计学院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丨“疆盼”新生红河乡村艺脉文化团
观看更多
转载
,
2025年艺术设计学院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丨“疆盼”新生红河乡村艺脉文化团
立达艺术学院已关注
分享点赞在看
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
 
 
“源”
溯民族源,筑认知基
金平县民族博物馆内,瑶族刺绣的细腻纹样、苗族银饰的精美元素、哈尼族传统民居的精巧模型等9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展品,系统展现了当地多元的民族文化。团队成员驻足凝视,通过一件件承载历史记忆的实物,初步构建起对边疆民族文化的认知框架。




营盘乡人民政府内,团队与乡党委书记冷易峰围坐座谈。冷书记溯源营盘乡各民族迁徙交融的发展轨迹,寥寥数语勾勒出地域变迁脉络。成员们追问乡名由来、族群演变等细节,冷书记一一作答,话语里藏着乡土的温度。谈及后续安排,他笑意恳切:“营盘的故事,在田埂上,在屋檐下,等着你们去读。”




 
“生”
观生态美,悟共生理
马鞍底蝴蝶文化馆中,数百件珍稀蝴蝶标本揭示着此地作为 “世界蝴蝶谷” 的生态价值。在生态模拟饲养园,湿热的环境里,万千蝴蝶穿梭于蕨类植物间,柑橘凤蝶偶尔停驻肩头,阳光透过穹顶洒下,蛱蝶吸食果实、凤蝶探取花蜜,让成员们直观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。




在金平县第一中学的生物科普馆,200余类动植物标本与民族文化产生奇妙联结——蝴蝶翅膀的纹路竟与瑶族银饰图案高度契合。“这是自然与文化的对话。”朱海贵老师的解读,让团队读懂了金平 “生态保护+文化传承” 的发展逻辑:马鞍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非遗技艺扶持同步推进,守护生态即是守护文化根脉。




 
“承”
承非遗技,续文脉长
金平县恒美民族服装工作室里,团队成员聆听苗族服饰纹样的吉祥寓意,尝试吹奏芦笙,换上 “花苗”“黑苗” 分支的特色服装。工作室老师通过直播向外界介绍服饰的历史与工艺,成员们参与其中,亲身体验 “指尖上的传承” 如何借助现代传播破圈。




在金平云岭瑶药有限公司,团队见证了野生药材从采集、古法炮制到标准化质检的全链条流程。瑶族浴袋、金瑶足浴袋等非遗产品,依托当地生态优势形成特色产业链,既让千年药香焕发新生,又构建起 “非遗保护-产业发展-民生改善” 的乡村振兴闭环,成为 “两山” 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


在水碓冲银匠铺中,非遗匠人以锤为笔、以银为纸,在银饰上镌刻百花纹样。“每朵花都有来历,这些纹样是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微观缩影。” 瑶族师傅的讲述让成员们明白,这些银饰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缩影,既承载着 “技艺传家” 的坚守,更系紧了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。






在元阳那里村,“无轮泥条盘筑”“无窑平地堆烧” 的传统技艺令人称奇。水波纹像被风吹皱的澜沧江,螺旋纹藏着傣家人对宇宙的想象,还有简化的孔雀尾羽、菩提叶,这些纹样既是装饰,更是傣族与自然共生的哲学表达。团队成员在州级传承人阮国林的带领下与当地村民共同体验火把节,感受非遗传承与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。






 
“暖”
岁月朝夕 温情暖意
在水碓冲小学的课堂,团队成员带来多元互动:用画笔绘上海风貌,拓宽孩子视野;耐心教题目、玩公益小游戏,传递知识与欢乐;与校长深入交流,共探孩子成长方向,以行动为乡村教育添彩。





营盘乡中心小学内,团队面向60位小学生开展公益小课堂:石头画、超轻粘土捏制的情绪脸谱在孩子们手中诞生,孩子们珍惜学习机会,勇于互动。放学时,成员们在校门口协助疏导交通,帮家长搬运行李,夕阳下的身影,成为校园里温暖的风景。














水塘村,留守儿童关怀活动循序展开:孩子们围着成员专注地装填香囊、挥洒颜料涂鸦、巧手折叠彩纸。苗族男孩将作品送给奶奶的心愿,让简单的手工活动成为连接情感的纽带,这里也成了假期里孩子们的 “第二家园”。





水塘村,110 岁的彝族奶奶与成员们一起包制寓意吉祥的香囊,在厨房里共同准备简单的饭菜。当被问及长寿秘诀,“开心就对了” 的朴实回答,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。这份温馨陪伴,是青春对岁月的温柔致敬。




 
“兴”
兴乡村业,赋振兴能
金水河口岸的繁忙景象,诠释着 “一带一路” 与 “兴边富民” 政策的成效:“大贸规范管理” 与 “边民互市惠民” 相结合,大宗贸易依法高效监管,咖啡豆等农副产品借边民互市渠道流通,人货两旺的场景里,藏着跨境合作的无限可能。




在曼棚新寨,村民们用抖音、小红书直播带货,金黄芒果、野生蜂蜜等特产成 “网红尖货”。与京东物流合作构建的 “产地直采+标准化处理+全国速达” 现代供应链体系,破解了农产品上行难题,让深山好物走向全国。




营盘乡的 “小豆腐产业” 展现着乡村转型的智慧。在乡党委书记冷易峰带领下,团队走访罗戈塘村加工车间,了解泡豆、磨浆与过滤、煮浆点卤、包豆腐、阴干成型等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工序。虽部分作坊仍依赖线下销售,但已形成较完整产业链,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样本。







 
“融”
融民族情,聚团结力
白马中寨的矻扎扎节上,团队成员参与节前准备:看着壮劳力合力宰杀祭祀用的水牛,感受分食共享的古老情谊;协助搭建祭祀草棚、特色翘板与秋千,在木制秋千上感受节日的欢乐。这个稻谷初种时的祈福节日,让大家体会到哈尼族农耕文化与民族信仰的厚重。





西双楚泰傣味餐厅里,孔雀舞、象脚鼓舞展现着傣族风情。队员们受邀共舞 “三道弯”,团队负责人即兴演绎融合傣族民歌元素的现代歌曲,台上台下的欢声笑语,诠释着 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 的深刻内涵。




中勐村中,灵动的篾帽舞、古朴的四方舞等传统白傣舞蹈接连上演,村民们巧妙利用电饭煲改良制作工艺,既突破了传统材料的局限,又完整保留了其独特悠扬的音色。团队成员捧起乐器,与村民共同演绎,沉浸在祥和的时光里。



 
“忆”
忆往昔辉,烙国家印
金平战史馆内,苗、瑶、傣各族儿女共御外侮的英雄事迹,封存在泛黄的家书与旧物中。烈士陵园里,成员们肃立默哀,深切感悟 “守土卫国” 的家国情怀,这份感动在年轻心中久久激荡。




红河州蒙自市的碧色寨火车站,法式风格的站房见证着滇越铁路的兴衰,也是电影《芳华》取景地。漫步铁轨间,百年前的繁华与当下的宁静交织,让团队对历史生出敬畏与思考。


 
 

青春为墨,红河为卷
文化赋能边“疆盼” 艺脉振兴助“新生”

他们溯民族之源,在博物馆的展品中触摸多元文化的厚重,为认知边疆文化筑牢根基;观生态之美,于蝴蝶谷的翩跹与校园标本中,读懂 “生态保护即文化守护” 的共生智慧;承非遗之脉,在苗绣的针脚、瑶药的药香、傣陶的纹路里,见证传统技艺借现代传播破圈、凭产业发展延续的生命力;暖乡土之情,用画笔、手工与陪伴,在校园与村寨间架起情感的桥梁,让温情成为青春与岁月的共鸣;兴乡村之业,从口岸贸易的繁忙到直播带货的红火,从豆腐产业的转型到供应链的革新,探寻“产业赋能振兴”的实践路径;融民族之情,在矻扎扎节的欢歌、傣家舞的韵律中,深悟 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 的血脉相连;镌历史之忆,于碧色寨的铁轨、战史馆的旧物前,读懂守土卫国的家国大义与历史纵深。
“疆盼”新生红河乡村艺脉文化团合照集
 

再次参加 “三下乡”,2500公里从上海到红河,心里满是期待与喜悦。尤其是这里的自然风景美不胜收——云雾像纱巾缠在山尖,路边的野花开得泼辣,风里飘着青草和泥土的味,跟城里完全不一样。
在红河州参与“三下乡”的日子里,我们团队始终克服着种种困难和挑战。正是这些困难,让我们愈战愈勇。最难忘的就是在营盘乡,居住在那里才真正懂了什么是 “接地气”。我们体验到了乡村居住环境的不便,但正是这样的经历,才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大城市生活的美好。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,我们互帮互助,深知这是多么珍贵的日子。
这次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是一段既艰苦又值得回忆的经历。宝贵的下乡实践经验,给予了我们对抗未来种种困难的勇气。
——艺术设计学院23视传20班 石薛磊
 

参与这次云南红河“三下乡”活动,于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成长之旅,让我感受到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气息。
于金平县民族博物馆,我接触到瑶药、苗族银饰服饰等独特文化元素,它们如同时光密码,蕴藏着民族的智慧与传承;置身蝴蝶文化馆与生物科普展示馆,我读懂了自然的神奇与馈赠,更明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;有幸融入哈尼族“矻扎扎”节的节日筹备中,我感受到了民族节庆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;体验傣陶文化时,指尖触到陶土的瞬间,才懂了传统技艺的温度,明白“文化”并非只是陈列的展品,而是代代相传的烟火气。
而“一老一小”的探访,更是意义非凡:围坐百岁老人身旁,聆听其岁月故事;与孩童展开爱心活动,从他们笑眼里望见未来希望。
这次跨越2500公里的实践,是青春与乡土的美妙相遇,我会铭记在红河的点点滴滴,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、关注民生的使命牢记于心,带着红土地赋予的温度,在守护多元文化、联结城乡的道路上,做好青年接力者,坚定前行!
——艺术设计学院24视传7班 周雪雪 叶芳怡
 

车轮碾过崎岖的山路,七天时光像梯田上的光,深深烙进我的心里。这不是旅行,是用脚丈量土地,用心触摸时代的呼吸。
金水河口岸,边民互市是国门跳动的脉搏;营盘乡,百年豆香弥漫在罗戈塘村的大街小巷;乡政府座谈会上,我们攥紧笔记,思考燃起创新的火花;还有在用电饭煲改制的葫芦笙的乐声中,我们踉跄跳着傣族舞,在歪斜里感受如水的生命韵律......传承,让古老灵魂在新时代起舞。
水塘村拨动了我最柔的心弦。110岁的彝族奶奶喃喃道:“开心最重要。”这句朴素的话,烫进我年轻躁动的心坎。另一边,孩子们欢聚一堂做着手工,其中一位17岁的女孩心底向往着山那边的世界,在她默默记下我向她描绘的大城市时,我知道,远方的种子已悄悄种下。
碧色寨铁轨旁,看落日浸染法式站房的红瓦黄墙,七天光影在此重叠:豆腐坊热气蒸腾,冷书记对这片土地的期望,交织出产业振兴的坎坷与光亮;奶奶的笑纹与孩童追梦的亮眸,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。
红土地啊,我们带来年轻微薄之力,你却馈赠丰厚的生命滋养——你让我们明白:红土地上,青翠的玉米秆正与青春身影一同拔节,迎着阳光,指向希望。
——艺术设计学院24环境3班 向舒予
 




此外,“疆盼”新生团队利用多个平台发声,截至目前,共产出了7篇推文,实践事迹获《云南网》《新华社》《新浪财经》等11家媒体及平台报道。






这场跨越 2500 公里的实践,是青春与乡土的相遇,是文化与振兴的共鸣。“疆盼” 新生红河乡村艺脉文化团以脚步丈量大地,以行动书写答卷,让青春之力,在红河之畔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中,留下温暖而坚定的印记。
 
END
 

出品丨艺术设计学院"疆盼"新生红河乡村艺脉振兴文化团
文案丨向舒予 石薛磊 叶芳怡 周雪雪
图片丨龚晟佳
编辑丨鲍欣妍
责编丨钟煜昂 胡可欣
责审丨葛玲怡 陈瑜婕
终审丨程荟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