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-
凤舞竹韵传空竹艺术
抖响青春扬文化新风
— 青影竹风·空竹新传团队 —
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,承载民族记忆与文明基因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,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”,明确非遗保护传承方向。大学生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积极响应号召,深入乡村田野,以青春力量挖掘、传承非遗。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行动守护匠心,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,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,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活力。
成员介绍
指导老师:宋宛忆
总负责人:傅逸晨
团队成员:窦佳杰、崔佳仪、周宇涵、
施龚雯、王宇祺、顾晟鸣、
周诗菡、鲍涵
指导老师介绍
指导老师
宋宛忆
上海立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宋宛忆,中共党员,管理学硕士,曾获校年度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,第五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班情熟知一等奖,校师德建设标兵荣誉称号,校青年岗位先锋荣誉称号。
项目成员介绍
项目负责人
傅逸晨
大家好,我是来自23视传13班的傅逸晨,非常荣幸能参加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此次我们团队将走进南京,探寻抖空竹这一非遗瑰宝。我们希望通过走访传承人、体验空竹技艺、开展文化宣讲等方式,深入挖掘抖空竹的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,用实践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,让更多人感受空竹“抖”出的千年精彩!
项目成员
窦佳杰
我是来自23环境4班的窦佳杰,非常荣幸参加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,将前往南京进行抖空竹的拜访学习;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,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,因此我想和小伙伴们一起努力,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现代的表达方式进行传播,让更多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历史底蕴。
崔佳仪
大家好!我是来自24视传16的崔佳仪,非常高兴能加入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,和大家一起推广抖空竹这项传统民间技艺。我对抖空竹这项非遗文化很感兴趣。我希望能用自己学习到的经验,结合趣味性来让更多人感受抖空竹的魅力,传承非遗文化。并且与团队伙伴携手,在实践中共同成长,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!
周宇涵
我是来自24视传16班的周宇涵,非常荣幸能作为团队一员,前往南京学习抖空竹这项非遗技术。作为文化传承的追光者,三下乡时我将深入钻研抖空竹,在空竹飞旋中感受匠心,让青春与非遗文化热烈相拥。
施龚雯
大家好,我是来自24视传16班的施龚雯。本次南京三下乡实践中,我希望以人类学视角聚焦南京抖空竹非遗项目,通过影像记录、传承人口述史整理及技艺流程可视化研究,构建传统技艺的当代话语体系。期待以视觉设计为媒介,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。
王宇祺
我是来自24视传2班的王宇祺,非常荣幸能作为团队一员,投身到这次意义非凡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中,深入南京,沉浸式学习、记录和探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抖空竹的精湛技艺与其深厚的文化根脉。创新实践真正焕活这项千年非遗!
顾晟鸣
大家好,我是来自24视传2班的顾晟鸣,身为团队一员,我深感荣幸能投身此次意义非凡的三下乡实践活动。我们将深入南京,走进老街古巷,全力投入到国家级非遗抖空竹的学习、记录与探究里。期望借创新实践,为这千年非遗注入活力,使其绽放新光彩 。
周诗菡
大家好,我是来自24视传16班的周诗菡,很高兴能参与此次三下乡的活动,希望在这次学习中收获关于非遗抖空竹的知识,能够对此有更深的了解,想通过镜头与创意,让更多人感受抖空竹魅力,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!
鲍涵
大家好,我是来自24视传16班的鲍涵,非常荣幸能参与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。希望在此次学习中领略国家级非遗抖空竹的精湛技艺,感受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希望可以用年轻人的方式为非遗传承贡献一份力量,让这项千年技艺焕发新的生机!
项目基本信息
实践地点
江苏省南京市
项目目的
开展三下乡非遗抖空竹活动,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文化振兴战略,以非遗传承为纽带,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乡土。通过学习非遗抖空竹技艺、举办互动展演,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唤醒乡土文化记忆;组织大学生与老师们共同学习实践,促进文化交流,助力非遗技艺焕发新生;同时,发挥青年力量,以“非遗+实践”模式增强乡村文化内生动力,让抖空竹这一传统技艺在乡村沃土中持续传承、创新发展。
结语
抖空竹的嗡鸣声在乡村上空回荡,这不仅是传统技艺的灵动韵律,更是文化传承的铿锵足音。愿此次三下乡实践之旅,让非遗走出深闺,走进乡村,走进大众视野。大学生与村民携手,以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,用热忱之心播撒传承火种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以非遗为桥梁,推动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新彩,让抖空竹的独特魅力跨越时代,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非遗保护的新篇章。